津云新聞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八年以來,三地乘著協同發展的東風,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山、水、林、田、土的協同治理。天藍、水清、地綠的生態美好畫面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開。
協同發展 生態環保先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實現京津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體現。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率先突破的三大重點領域之一。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持之以恒推進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的工作要求。
近年來,三地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認真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的領導下,與京冀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密切聯系,簽訂實施《生態環保合作專項協議》《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不斷推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2018年以來,連續4年印發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年度重點工作舉措,認真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立法、規劃、標準、執法“四個協同”。
近年來,三地不斷推動立法協同,加強生態環保法規建設,保持一年一部的節奏,先后制訂、修訂《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同時,強化規劃協同。在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時,設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專章,明確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的重點任務、重大舉措。京津冀強化標準協同,三地在標準上緊密銜接,特別是水和大氣的標準與北京看齊。此外,三地強化執法協同,建立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從定期會商、聯動執法、聯合檢查、聯合督查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推進聯合執法。
同呼吸、共命運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和周邊四省市,堅持“同呼吸、共命運”,打破地域限制,采用集團式作戰方式,統籌推進區域結構調整、污染減排,不斷深化大氣污染治理。
特別是2017年以來,連續五年聯合制定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協同開展攻堅行動,建立了未來三天環境空氣質量精細化預報和七天污染潛勢預測平臺,每天交換預報信息、每月交換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建立了重污染天氣聯合會商機制,在遇重污染天氣時統一啟動應急、同步發布預警、聯合采取減排措施,共同應對區域污染,實現重污染過程“削峰降速”,實現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前所未有的改善。
就天津而言,去年空氣質量改善再創歷史新好,實現“三個首次”:一是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進入“30后”,比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低了59%;二是優良天數比率72.3%、首次超過“七成”,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145天增加到2021年的264天;三是重污染天數7天、首次降到“個位數”,比2013年的49天減少了42天。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個秋冬季期間,天津的重污染天數僅有4天,是京津冀“2+26”城市中最少的。
流域水污染協同治理方面,三地協調共保飲用水安全,連續簽訂實施兩輪《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有力促進了引灤入津上游地區污染治理,推動解決了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庫網箱養魚問題,引灤入津水質實現持續改善,黎河橋、沙河橋兩個入津斷面,水質從Ⅳ類上升到Ⅱ類,于橋水庫水質也從Ⅳ類上升到Ⅲ類。同時,加強重點河流協同治理。圍繞12條入海河流,實施“一河一策”,開展“查-測-溯-治-罰”專項行動,加強與上游地區的聯合監測、信息溝通、聯防聯控,推動跨界河流入境水質改善,確保了12條河流入海斷面水質不斷提升,從以往的全部為劣,到2020年全部消劣,去年又再進一步,達到了總體Ⅳ類。此外,強化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聯動。三地共同簽訂《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連續5年開展聯合應急演練,提升了應對突發水環境事件協同指揮、聯合行動、應急處置的能力。
厚植生態底色 打造京津綠肺
近年來,天津厚植生態底色,推進“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包括875平方公里濕地升級保護、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153公里海岸線嚴格保護。可以說,天津市近三分之一的國土空間作為生態空間得到了保護和修復。
針對七里海、北大港、團泊湖、大黃堡濕地保護,天津市出臺了“1+4”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規劃,持續開展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升級改造,全面恢復濕地功能,努力保護好城市發展的“綠色基因”。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好轉,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狀況均為優良,鳥類種類增至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增加36種,每年有百萬只候鳥前來棲息,其中東方白鸛最多5000多只飛臨天津,占到全球總數的一半。濕地在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小氣候等方面作用更加明顯,成為名副其實的“京津綠肺”。
天津按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的理念,進行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目前,已經高標準實現近期規劃目標。八大重點生態片區80%以上面積完成生態修復,“天”字形生態骨架基本形成,建成“林田水草、河湖濕地”為一體的規模性生態區域20多處近300平方公里,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的布局初步構建。藍綠空間占比達到65.1%。“雙城屏障、津沽綠谷”的特色風貌得到良好呈現。
針對153公里海岸線,天津出臺《“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通過對岸線進行清淤、恢復植被等措施,恢復自然灘涂面貌,改善動物棲息環境,打造“生態海灣”。
綠水青山,綠色是發展的底色。薊州區、西青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薊州區、西青區王穩莊鎮成功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津云新聞記者董立景 攝影吳濤 蒲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