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汾渭平原替代珠三角,和京津冀、長三角一起組成了我國藍天保衛戰新的三大重防區。陜西作為汾渭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四年時間過去了,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效果如何?為打好藍天保衛戰,陜西又做出了哪些貢獻?
時至盛夏,藍天白云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標配”,天空湛藍,云朵潔白,鳥語伴隨著花香,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著夏日的美好。這份美好,離不開全社會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深度參與,離不開四年前,國家出臺的一項重要舉措。
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汾渭平原被納入環境污染三大重點防控區域之一。隨后,成立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山西、陜西、河南三省11市(區)成為聯防聯控區域,涉及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陜西區域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包括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楊凌示范區以及西咸新區、韓城。聯防聯控機制的形成,意味著汾渭平原藍天保衛戰正式打響。
為了打好汾渭平原藍天保衛戰,陜西省從目標責任考核,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區域協作,應急管控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大氣污染治理能力。這其中,最近幾年陜西省持續推進的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工作就貢獻不小。
環保績效分級:差異管控 精準治污
“中控室,中控室,現在北廠已達到放鐵條件,是否可以開口?”“可以開口,可以開口。”程碧超是陜西龍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鋼公司)的爐前班長,上午10點多,他和同事正忙著在生產車間出鐵水。化鐵成水,它的溫度足足有1500度。
程碧超所在的龍鋼公司是鋼鐵重鎮韓城市的一家大企業,年產各類鋼材700余萬噸。2021年12月9日對這家企業來說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日子。這一天,陜西龍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順利通過大氣污染績效評級A級企業的認證,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家拿到環保績效A級認證的鋼鐵類企業。
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即是企業們所稱的環保績效等級,按照環保水平高低,共分為A級,或稱引領性,B級,C級及D級。A級或引領性企業代表著行業內裝備技術和污染防治的最高水平,在重污染預警期間,可以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產等措施;D級代表最低級別,需嚴格遵守重污染預警期間各類應急減排要求。
于是A級認證的取得對這家鋼鐵企業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這一點,這家企業煉鐵廠的廠長助理寧春明感受深刻。
“在沒有達到A級企業以前,有紅色預警的話,我們這塊限產是20%,現在我們達到A級企業,就不限產。”寧春明說。
通過對標全國先進鋼鐵企業,2019年,龍鋼公司開始進行環保水平提升,累計投入40億元,先后實施了料場封閉、燒結煙氣治理提升改造、清潔能源車輛置換等50余個環境提升和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在區域率先實現了“出鐵不見鐵、運料不見料、行車無揚塵、空中無污染、廢氣超低排、固廢全循環”的治理目標。
在領導班子更換環保改造不停的努力下,2021年1月,龍鋼公司獲得B級績效。同年7月份,順利通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超低排放現場核查驗收,成為陜西首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鋼鐵企業。2021年12月,成功拿到A級績效。
自2021年12月9日以來,這家鋼鐵公司啟動了三次重污染天氣橙色應急預警,總時長逾三百小時,對比獲評A級認證以前,累計增加鋼產量八萬多噸,產生經濟效益五千多萬元。
伴隨著環保績效A級企業的成功認證,在污染物治理方面,龍鋼公司也實現了污染物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達到A級以后,我們龍鋼公司從2017年的4031.1噸的二氧化硫排放,降到了780噸,減排量達到了80.6%。氮氧化物從7058.31噸降到了1530噸,減排量達到了78.3%。”陜西龍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建軍說。
按照規定,陜西開展環保績效評級工作,涉及35個行業,關中各市區和漢中市涉氣企業共10449家,重點行業企業3366家。目前,B級以上有38家企業,其中,A級企業8家、B級企業21家、引領性企業9家。
“績效評級有助于不同治理水平和排放強度的企業提升環保治理水平,實行績效評級差異化管控,規避了對企業的‘一刀切’管控,績效評級高的企業少限、不限,績效評級低的企業多限甚至停產。”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辦工作人員高波說。
共享噴涂:創新臭氧污染治理方式
當韓城市在努力推進區域內大氣污染差別化治理的同時,關中腹地的西咸新區則在積極探索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的有效方式。
揮發性有機物,英文簡稱VOCs,是夏季臭氧污染的兩類重要前體物之一,也是西咸新區臭氧污染生成的主要源頭。為了實現源頭減排,西咸新區對區域內VOCs貢獻大戶噴涂行業進行創新性管理,而近期剛剛投運的VOCs“綠島”共享噴涂中心正是這種創新管理舉措之一。
“咱們現在是三臺調直除銹機,我們的架管通過調直除銹,然后進入噴涂車間。整個過程實行全密閉。”洪傳勛是陜西西咸新區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忙碌的生產車間,他向記者介紹著生銹的鋼管來到他們企業后,是怎么進行除銹噴涂的。
據了解,這套全國首個設施共享噴涂中心,一年下來,可以為周邊建筑工地6萬噸工藝管道、管件等設備進行噴涂。不同于以往施工場地和租賃站場“一噴一跑”的粗放噴涂方式,這套噴涂系統經過五步噴涂法,可以有效回收與處理噴涂過程產生的廢氣。
洪傳勛說:“該項目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對標國內先進水平,選用國家鼓勵的水性漆作為涂料,從源頭上減少有機廢氣排放。生產中,產生的有機廢氣經集中處理后得到高效去除,吸收處理率達到95%以上。經測算,每年可減少VOCs排放量120噸。”
參照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防控經驗,西咸新區開展簡便易行的夏季臭氧分級管控,明確“抑源削峰”的防控目標,出臺3類26項管控措施,指導臭氧防控有力開展。
西咸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路震亞說:“我們所說的分級管控其實是創新的一個思路,也就是說我們根據氣象的不同的條件來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說預測預報氣象條件相對有利的情況下,我們就實行一些常態化的管控措施,如果說是預測預報我們這一天可能會造成污染,我們會采取一些加嚴的管控措施。”
在科學溯源、精細減排、精準管控等一系列措施下,西咸新區的臭氧濃度和污染天數實現了連年下降。
聯防聯控:實現區域協同治污
打好藍天保衛戰,除了做好日常的污染防治功課外,在重污染天氣來臨時,整體作戰,協同治理也非常關鍵。位于西安市西影路的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著陜西全省的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任務。2018年,當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被正式提上議程后,這里也就承擔起了整個汾渭平原的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工作。
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主任高飛說:“目前,我們每天的預報工作主要就是向總站報送汾渭平原168小時的PM2.5跟臭氧的刷色表。除此之外呢,如果在夏防期或者冬防期,遇到重污染天氣的時候,我們通過視頻或者電話的方式,與山西、河南兩省的省級預報部門開展會商,發布相應的污染提示信息。”
據了解,先后有12次汾渭平原預警提示函經這里發出,實現了重污染天氣應對同向發力,最大程度降低了污染峰值濃度與持續時間。
與此同時,作為組長的陜西,一直以來也在積極發揮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的污染協同治理作用。
陜西省大氣環境辦公室與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調辦公室副主任倪文說:“截至目前,陜西省作為組長單位,協作小組已召開(跨省)全體會議、辦公室會議等7次,堅持共商共治共享,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持續推動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從‘屬地作戰’向‘區域作戰’邁進,推動大氣治理工作從‘單兵作戰’向‘聯防聯控’轉變。”
同向發力,協同治理,推動了汾渭平原整體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2018至2021年,汾渭平原PM2.5濃度從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降幅22.2%;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從63.9%上升為70.2%,上升了6.3個百分點。從各省平均濃度來看,2021年陜西省成為汾渭平原地區首個達標省份,山西省PM2.5首次進入“30+”。
對于陜西關中地區而言,聯防聯控機制的建立,也帶了諸多好處。先是重點區域治理成效凸顯,2018年西安位列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第19位;2019年咸陽、西安分別位列改善第3位、第22位。關中達標縣區數量從2017年的0個增加到2021年的17個。
其次,重點時段的治理成效也凸顯了出來。
倪文說:“自2017年起連續實施秋冬季攻堅行動,關中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累計96天,較2016—2017年秋冬季同期減少179天,下降幅度達65.1%;PM2.5平均濃度65微克/立方米,較2016—2017年秋冬季同期下降35.6%。”
此外,聯防聯控機制的實施,也使得陜西重大活動保障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包括發改、工信、公安等多部門在內的聯合治污的大環保格局已建立。秋冬季聯合攻堅、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專項行動聯合執法等成效已逐步顯現。“十四運會”期間,陜西國考10市優良率達到100%,取得歷史同期最好成績。
建章立制、創新管理,陜西的諸多實踐,助推了汾渭平原空氣質量的持續變好。特殊的地形與氣象條件,使得汾渭平原的大氣污染易形成,難擴散,城市間的污染影響明顯,因此只有深入推動區域協同共治、聯防聯控、抓住關鍵、精準施策,才能早日打贏汾渭平原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