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郭錦輝)由清華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組織領域內約50位專家編寫并于近日發布的《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 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2021年全國PM2.5濃度均值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3%,較2015年下降1.8個百分點。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并實現現代化的同時,用比發達國家更短的時間實現碳中和,通過減污降碳協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必然的選擇。”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認為,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要求促進了我國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轉型進程,進而為降低全社會碳排放強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研究表明,當實現碳中和目標時,整個能源結構的巨大變化,將極大地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過程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在未來PM2.5濃度下降中,貢獻度可以達到80%左右。
《報告》預計,通過實施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基礎上,使全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當前水平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
《報告》指出,社會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能源消費剛性增長仍是推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影響空氣質量的核心因素。在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需要以能源結構深度清潔轉型為根本,以PM2.5與O3協同治理為重點,推動空氣質量根本改善,有效保護公眾身體健康。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表示,過去十年,我國的藍天保衛戰取得歷史性成就,環境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同時,當前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已經取得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重污染天氣仍然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尤其是高碳的能源、產業、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性改變。進一步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必須更加突出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大氣污染防治和溫室氣體減排,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2022年度《報告》召集人,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雷宇所長代表報告工作組表示,“‘十三五’以來,協同治理體系建設、結構轉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人為源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顯減緩,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快速降低,減污降碳協同度正在提升。總體而言,我國污染負荷仍然處于高位,大氣環境質量將來還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氣候變化應對和大氣污染治理,在科學機理、目標指標、治理體系、應對措施、綜合效益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協同潛力,需要持續開展研究,強化協同工作,實現協同效益最大化。”